2023年3月30日个股配资,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伊萨尔航天公司,在挪威北部的安多亚发射场进行了自研光谱号(Spectrum)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试验。这是欧洲首次进行入轨发射(除了苏联/俄罗斯),也是欧洲新兴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尝试这样的任务。然而,遗憾的是,火箭起飞后仅十几秒便发生姿态失控,接着发动机关闭,火箭坠落,试验失败。
紧接着在2023年6月20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火箭迎来了重要的测试时刻。中午时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朱雀三号的一级动力系统稳稳地固定在发射台上。九台“天鹊”液氧甲烷发动机按精确的时序点燃,强劲的推力带动火箭发动机咆哮,展现了极其澎湃的动力。在短短40秒内,这九台发动机不仅展示了强大的推力,还成功完成了推力调节、发动机喷管方向摆动等关键测试,最终完成了任务并顺利关机。此次试车被称为“终极大考”,并且朱雀三号成功通过,距离首飞又近了一大步!
展开剩余73%为什么这次试车被称为“终极大考”呢?首先,这次测试创下了中国航天的四个“首次”记录:
1. 中国有史以来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地面试车;
2. 首次成功完成七台以上发动机并联的复杂操作。九台发动机的协调配合,任务难度极高,确保了各发动机的同步工作;
3. 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完整第一级(即一子级)首次点火测试,意味着火箭最核心的回收部分,涵盖了结构、动力和控制系统,接受了最严苛的考验;
4. 首次在发射工位进行动力系统测试,这不仅仅是一个专门的试车台,而是火箭未来真正飞行的地方,测试的意义非常重大。
这次测试不仅是朱雀三号向真正的飞行迈进的关键一步,它还验证了发射场设施能否承受如此重大的考验,同时也检验了整个任务流程和管理机制的效率与可靠性。因此,这一测试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安全和高效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里程碑。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这么复杂的“九机并联”操作呢?这与火箭的回收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航天先驱们就意识到,火箭最贵的部分就是发动机和火箭本身。如果能像飞机一样重复使用火箭,成本就能大大降低。虽然像航天飞机这样的尝试并不算完全成功,但2015年SpaceX的猎鹰9号证明了火箭回收确实可行。猎鹰9号第一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九台发动机并联工作。
火箭的起飞阶段需要巨大的推力才能克服地球引力,运载货物进入太空。但当火箭完成任务后,第一级再度返回时,剩余燃料极少,重量显著降低,发动机的推力需求也因此大幅减小。单台发动机的推力最多只能调低一半,难以满足从“大力推离地面”到“轻柔安全着陆”的需求。此时,多个发动机并联发挥关键作用,能够在起飞时提供强大推力,而在返回时只需要点燃其中一两台发动机,提供恰到好处的推力,确保火箭安全着陆。
因此,多个发动机并联的设计已成为全球火箭回收系统的常见做法。无论是中美火箭,还是中国的长征系列、朱雀三号等,几乎都采用了这一设计。尽管九机并联带来极大的技术挑战,发动机之间的各种干扰效应必须精确调控,难度可想而知。如今,全球只有美国成功进行了多机并联的飞行验证,而朱雀三号的试车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蓝箭航天的这次成功,远不止是一次火箭测试,它证明了朱雀三号的首飞已指日可待,并且从技术层面验证了“发射工位进行动力试车”这一新模式在中国是完全可行的。这一成功不仅推动了朱雀三号的发展,还为中国商业航天探索出了一套安全、高效、经济的测试流程。这一经验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加速中国商业航天的技术进步和健康发展。
发布于:天津市网配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